驻红旗镇新建村第一书记 李琛
一、第一书记小传
李琛,男,汉族,1965年1月10日出生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宝昌镇,大学本科学历,2004年12月毕业于内蒙古党校法律专业,1982年应征入伍,在内蒙古守备二师服役六年,期间1983年——1985年在河北省石家庄陆军学校学习并提干。
1987年,为响应党的号召“裁军100万”,向部队提交转业申请,转业安置后在太仆寺旗人民法院先后担任书记员、助审员、审判员、调研室主任、办公室主任。2003年调入太仆寺旗人民检察院,任党组成员、检察员、副检察长。2016年1月因工作需要任太仆寺旗红旗镇红井村第一书记,2017年1月任太仆寺旗红旗镇新建村第一书记。
二、民情日记
2017年3月12日 晴
自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我院始终把此项工作摆上突出位置,自上而下高度重视,按照“规划到村、帮扶到户、责任到人”的思路,全面落实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和脱贫成效精准的“六个精准”要求,精心部署,扎实推进,先后多次进村入户,与帮扶对象对接、沟通,在增进感情的同时,我们积极为联系户谋划发展思路,送去力所能及的物资帮助,使他们对这项惠民之举利民之策大加赞许,同时对自己脱贫致富奔小康也充满了信心。这当然也是我们作为帮扶者感到最高兴的事情。近日,我和同事在所帮扶范围内的红旗镇新建村连续展开新一轮的贫困户走访。
今早八点多,我们就到达了新建村与村干部会合,在支书的带领下,走访了全村的几十户农家,听取了群众的反映、意见和建议,同时对该村的重点困难户进行了走访。通过走访,让我们真正感受了生活在农村最低层农民的清贫和困苦。他们的现状需要改变,他们的贫寒需要温暖,他们的心里渴望关怀。我是带着一颗沉重的心走访完这些贫困户的,他们的可怜,他们的无奈,他们充满救助的眼神至今都留在我的记忆里。我坚信,有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举全社会之力,一定会打赢这场扶贫攻坚战。
帮扶到位 出谋划策
2017年4月8日 晴
随着扶贫工作的进展,今天一大早我们又来到红旗镇新建村我帮扶的村民李树兵家中,由于春节前我已来过李树兵家进行过走访并慰问捐赠了一些财物,他的具体情况我还是比较了解的,李树兵今年47岁,身体较差,常年吃药,妻子杨建果今年43岁,身体状况也不是很好,家中虽有耕地但因夫妻二人的身体状况也不能好好耕种,因此家庭经济入不敷出。前几年向他人借钱买牛进行养殖,到目前也只有3头,买牛所借欠款久拖未还,其家中还有两个孩子,大女儿李小玲19岁,在外地上大学,小儿子李晓柱13岁,在读初中。两个孩子学费和外地生活费用也成了他们两口子的主要负担,所以他家主要是因学因病致贫。通过和他们夫妻的交谈,听着他们流着眼泪的诉说,我们的心情很是沉重,针对他们养殖牛进行了长时间的讨论,制订了帮扶计划,从如何科学喂养、饲料购买渠道、成牛繁殖和出售都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和帮助办法,针对所欠的买牛款做了还款计划,另外我们还讨论了通过“雨露计划”对李树兵的两个孩子的学业进行资助,让他们省去后顾之忧,既不影响他们夫妻养牛,又不影响两个孩子学业。
三、红旗镇新建村概况
红旗镇新建村,位于太仆寺旗宝昌镇西北25公里处,常住人口127户285人,耕地总面积5350亩,村中大部分青壮年均外出打工或读书,留守人员老弱病残居多,村中劳动力严重匮乏,造成部分耕地无人耕种,搁置废弃,由于劳动力短缺,生产力低下,村民又无其他经济来源,再加上连年干旱成灾,该村现有村民生活清苦已成为现实问题。
四、感言
走访结束回到单位,我却有了不一样的心情,我在思索,该如何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如何让他们过得更好?如何给予困难群众更多的帮助。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真心的鼓励、微薄的资助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当前困难群众的困境。国家的惠农政策日渐丰厚,社会保障日益完善。要解决他们的贫困,主要还是要靠党和政府的帮助,社会的关心。
结合近期进村入户所掌握的情况,我们更加坚定了我们的工作目标:立足本地实际,整合资源,找准农村增效、农民增收的着力点,努力破解资金短缺、带动乏力的问题。经过集思广益,大家梳理出当前的工作重点:认真制定好发展规划,帮助选准选好项目,努力破解难题。大力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强化职业技术培训。科学发展规划,符合地区实际,突出重点,规划一项,成一项,切实帮助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今后,我们就要按照这些思路展开工作,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让他们生活得更美满幸福。